编者按:今年暑假,我校陈爱国、宁艳岩两位同志参加了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社科联、省社科院和省委党校联合组织的全省“科学理论进基层”宣讲活动。陈爱国、宁艳岩两位同志同省社科院两位专家组成了宣讲活动濮阳小组,由陈爱国任组长。一个多月中他们顶烈日、冒酷暑,在濮阳市的农村、企业和居民社区等最基层的群众中进行了60多场集中宣讲,直接听讲人数达10000多人。在宣讲活动中他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宣讲内容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深受群众欢迎,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当地党委政府的一致好评,为我学校争得了荣誉。党委书记景照辉同志在看了他们的事迹介绍后,情不自禁地做出批示:“爱国、艳岩同志牺牲休息时间代表我校到基层参加宣讲活动,讲出了我校的水平。既用理论武装了群众,又从群众中汲取了营养。学校感谢他们。希望我校能有更多的老师走出校门,到基层、到群众中去,用我们的知识服务社会。”
现将陈爱国、宁艳岩同志在宣讲活动中的部分事迹介绍给大家,希望学习和发扬。
“7月24日,省‘科学理论进基层’宣讲团来到全国文明村——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开始了他们在濮阳的第一讲。宣讲结束后,党的十六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西辛庄村党委书记李连成站起来说了一句话:‘听专家这一讲,我们以后就知道咋干了!’类似这样的话,笔者在为时一周的随团宣讲中听到的频率最高。”这是人民网-河南视窗对省“科学理论进基层”宣讲团濮阳小组的宣讲活动所做的报道
从7月16日开始,我校陈爱国教授、宁艳岩副教授参加了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社科联、省社科院和省委党校联合组织的全省“科学理论进基层”宣讲活动。陈爱国、宁艳岩两位老师同省社科院两名专家组成了以陈爱国教授为组长的宣讲活动濮阳小组。在1个多月中,他们顶高温、冒酷暑,深入濮阳市的农村、企业和居民社区等基层单位进行了60多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集中宣讲,直接听讲人数达10000多人,受到了上级领导、当地干部群众以及新闻媒体的一致好评。
陈爱国、宁艳岩两位老师是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理论宣讲活动,他们在感到自豪和荣誉的同时,又深感责任重大、压力不小。他们认为自己作为教师,虽然经常对社会上各单位进行培训、开展讲座,但以前搞理论研究多,与社会实践结合少,特别是缺少基层生活经历,与基层干部群众宣讲交流的经验不足,对能否圆满完成这次高标准和严要求的任务没有底;而此次宣讲效果好坏,不仅是个人事情,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他们对此一点也不敢掉以轻心,从活动第一天开始,就认真参加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会议,深刻领会活动精神与要求,认真观摩专家讲座、参加集体备课,努力使自己尽快进入状态。
宣讲活动正值暑假假期,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休假计划以及同家人团聚的机会,推掉了报酬可观的培训、讲座,毫无怨言地走上了宣讲活动第一线。特别是宁艳岩老师,她的孩子尚不满5岁,盼着假期能与妈妈多在一起,讲故事、做游戏。由于要参加宣讲工作,照顾孩子的任务就有孩子的爸爸来承担……宣讲中间休息时,宁艳岩老师回到家,吃惊地发现孩子的小辫子被剪成了短发,原因是孩子的爸爸不会给孩子梳头,干脆就理成了短发。
这次宣讲活动时值盛夏,基层条件又相对艰苦。特别在农村宣讲时,很多次没有扩音设备,有的场所甚至没有电风扇,他们在台子上一边宣讲,一边还要不停擦汗;在乡村各式各样的礼堂、会议室里,抽烟的人很多,屋里经常是烟雾腾腾,熏得人流眼泪。但看到群众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听讲,他们也总是以饱满的热情地投入工作,与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的所知所学奉献给他们。
这次宣讲,省委宣传部没有规定具体的大纲,只提出了原则性要求,给宣讲团成员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这次宣讲主要是面向基层,宣讲对象为农村、企业和社区的基层群众,对象不同,内容需要有所区别;为达到更好的效果,在主题讲授之后又增加了与基层群众互动的环节。这些特点,对参加宣讲人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掌握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同当地的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使备课任务十分繁重。为了保证宣讲活动的效果,他认真学习有关资料,吃透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在他们的背包里面,装满了各种有关宣讲活动的图书资料,一有时间就进行自学和相互讨论。在仅有的几天个人备课时间中,他们埋头在办公室中,读书、查找资料、构思大纲、充实内容。根据宣讲活动进度情况和宣讲活动对象的不同,每人都准备有针对性的宣讲提纲和教案,如在农村,需要侧重新农村建设理论;在社区应侧重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而在企业则应侧重创新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为了提高宣讲的效果,大家常常是白天坚持工作,中午不休息查资料、相互讨论,夜间与市县乡村的有关同志商量工作,常常是直至深夜才休息。由于基层条件所限,所有资料、大纲都不能利用电脑来处理,这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但是大家都没有任何怨言,都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在授课中注重联系当地的实际问题,吸引广大基层群众的听课兴趣,产生了良好效果。
他们还把这次宣讲当作一次难得的基层实地调查研究,每到一地,总是通过各种渠道,事先了解当地的情况,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每次上课都能够根据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准备相应的内容,做到课课内容不雷同,增强了宣讲活动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同时也为自己今后的科研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在主体讲授结束好,他们主动深入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去,同群众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对干部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整理、归纳,并结合宣讲内容对一些地方和单位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在国家级贫困县台前县,陈爱国老师结合科学发展观和台前实际,讲授了如何因地制宜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县域经济,特别针对台前是全国三大羽绒集散地提出发展羽绒制衣业建议;针对台前与沿海经济发达的山东省相邻,深入山东腹地,容易吸取其先进经验,承接其产业和项目转移的情况,提出要多利用山东政策,借船出海,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做河南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针对黄河、金堤河横贯全境,提出利用黄河、金堤两河水资源优势,多发展养殖业的建议……台前县委张书记说:“陈教授来这么短的时间就准确把握了台前的实际情况,所提建议很有意义。我们以后要多发挥专家作用,以后我们有了什么问题还要到郑州向你们请教。”
在宣讲过程中,他们牢牢把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紧密联系当地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宣讲单位的改革、发展实际,坚持以群众需要、人民利益为宣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题材选择、材料运用和语言把握上做到了群众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喜欢听。由于做到了理论深入浅出、语言生动精练、内容环环相扣,密切联系实际,用事实说话,用科学的道理说服人、用生动的事例感染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还非常注重“科学理论进基层”宣讲活动的形式创新,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力图不断提高宣讲活动的效果。
为使科学理论真正入脑、入耳、入心,他们在宣讲过程中既注重内容,也讲究艺术,很好地把握了互动交流,收到了解疑释惑的良好效果。他们对群众提出的100多个问题,根据自己所学所知,认真向群众进行回答和解释,对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还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力争帮助基层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月28日,听说省里组织专家要来讲课,子岸乡数百名乡村干部、农民代表急匆匆的向西掘地村赶来。宣讲团一行四人与群众畅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很多农民和基层干部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陈教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到底该咋干,我们心里没底?”西掘地村党总支书记王章锁首先提问。陈爱国教授说:“咱们农民要想真正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首先要有知识、有文化,要提高自身素质,重塑农民新形象;要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要努力保护资源环境,不做危害后代的傻事;要根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认真搞好村镇规划,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整治‘空心村’和围村林,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子岸乡的乡、村干部刘胜歧、王子中、李天起等10多人就节约土地、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合作医疗、农村道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进行了询问,专家教授一一解答。最后,宣讲团又把带来的有关新农村建设的书籍和宣传资料分发给大家。“过去听说要中央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里光知道傻热乎,满脑子产生奇思怪想,恨不得要中央扶持一把,明天家里就能变了样,今天听专家教授一讲,心里透亮多了,也知道咋干了,省里的宣讲团让我在家门口上了生动一课”西掘地村分管农业的支部书记王怀贤高兴地说。
他们工作上高标准,严要求,宣讲深刻准确、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易于接受,受到当地广大干部群众一致好评,新闻媒体也给于了大量报道。当地群众普遍反映,这种宣讲和面对面交流,深受启发和鼓舞,解开了思想中的疑惑,增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科学理论进基层”集中宣讲活动被称作“及时雨”,专家教授被称作“送宝人”,成了台上台下被追逐的“明星”。濮城镇高寺村的高华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说:“以前总觉得‘科学理论’离农民很远。经过这次学习,认识到‘科学理论’关系到每一个老百姓的利益。”有的村民还特意把专家请到家中,详细咨询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的困难和问题,请求专家指点。西辛庄活动结束后,村民依依不舍,村党委书记李连成说:“听专家一讲,我们心里就亮堂了,今后就更清楚咋干了!(来源:工商管理学院)